今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试点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建立完善多项信用体系建设配套制度,培育一批诚信企业,发展一批信用经济示范点,不断拓展信用在文化和旅游市场中的应用场景。
这不是信用经济第一次进入视野。什么是信用经济呢?简单讲,可以理解为通过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客观呈现个人和企业的商业信用状况,通过信用评估,在租赁、购物、商旅出行、本地生活等众多商业场景中,借助信用科技赋能,让商户为更多用户提供更好更便利的服务。
事实上,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信用经济已经有了一些探索。笔者将旅游信用经济姑且简化表达为“信用游”,对此进行行业观察和地区观察。
“信用游”可以理解为基于信用机制的旅游消费方式。旅游行业的传统产业要素可以概括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类。其实,我们对“信用游”并不陌生,“信用住”就是我们常常体验到的信用经济在住方面的应用场景。
笔者通过第三方数据,对“信用游”的发展现状简单梳理如下:住宿——目前,信用住已经可以实现0元预订、0元押金、0秒退房,甚至ota平台凭用户个人信用实现全套消费场景先享后付。使用个人信用住,用户的净推荐值提升超30%,中高端人群的满意度和使用黏性提升最为明显,同时酒店放弃预订率相比到店付降低20%;租车——通过使用个人信用免押金,租车下单转化率提升60%以上;租物——以在租赁行业已发展5年多的人人租为例,其和芝麻信用合作4年,与旅游相关的有相机、无人机、电动车、移动wifi等多个品类,基于芝麻免押能力有效解决租赁行业门槛高的痛点,租用率提升50%,用户增长10倍,交易订单量增长15倍。其业务规模也由原来的相机、无人机等3c领域延伸至旅游出行、旅游户外等多个细分领域。总体而言,从行业平均值来看,接入信用免押机制后,降低了用户使用门槛,提升了服务效率,为信用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从地区来看,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响应了信用经济,并联合多家机构率先在省内开始推广“信用游”:旅游住、行、玩,一路可免押金,包括租车免押金,甚至免租金。今年中秋节前期,乐山大佛景区宣布将打造首个“信用游”示范景区。景区内率先实现“先用后付”“先游后付”、减免押金等基于信用的便捷消费服务等。景区游玩可免押金租自拍杆、小风扇、雨伞、充电宝、讲解器;同时在乐山还可免押金租共享汽车、免押金住酒店。
无疑,在信用经济的背景下,“信用游”将对地区、景区、商家提出更高要求。地区、景区、商家要不断丰富适合文化和旅游市场需求的信用产品和服务供给,向信用状况良好的消费者提供“先用后付”“先游后付”、减免押金等便捷消费服务,优化游客的消费体验。
“信用游”将为文化和旅游行业带来怎样的机遇?
首先,“信用游”的发展符合国家要求,符合文化和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据了解,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主要任务包括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完善信用评价制度、完善信用承诺制度、建立信用修复制度)、探索信用交易模式(促进信用消费、培育信用品牌)、拓展信用应用范围(促进信息共享、创新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内容。促进信用消费、培育信用品牌、创新应用场景三点与“信用游”的模式高度契合。
其次,“信用游”对文化和旅游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川在省内提倡“信用游”、g318整租游的落地以及乐山大佛景区“信用游”的示范等,从平台到线路、地区、景区的全面实践对全国具有借鉴意义。在新的形势、新的技术、新的供需背景下,“信用游”能更好地激活当地旅游资源。比如,景区通过旅游信用经济,支持游客在景区内使用免押金租赁设备(讲解器、自拍杆等)、先享后付购票、先游后付体验等,同时景区支持更多如共享汽车、自行车、物品租赁等免押商户的入驻和布点,不必要资金负担的减轻,全流程的无缝衔接,将为游客尤其是年轻一代提供更便利的出游体验,最终还可以实现景区的数字化经营。各个地区、景区及商家服务主体可以多聚焦“住行玩”等场景信用服务升级,不断丰富适合文化和旅游市场需求的信用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拓展游客的信用消费应用场景并优化消费体验。
全国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35号)关于“组织开展信用建设和信用监管试点示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关于“拓展信用应用场景”、《“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规划》关于“探索开展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等要求推出的具体举措。因此,“信用游”应该成为“十四五”期间全国文化和旅游服务中的一项基础内容,以及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信用游”可以提升游客旅行途中的体验感,将带动更多游客轻松游全国、“信用游”全国。
(作者:晋超、刘长富,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乡村旅游研究院)